·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今天是: 
所属类别
新闻动态
学术交流
典型病例
科普园地
特色护理
最新动态
· 中央气道恶性狭窄的介入治疗
· 胆囊炎的介入治疗
· 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动脉瘤上粗大
· “韩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
· 气管破裂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 胸腔胃气道瘘的介入治疗
· 我院教育处和介入医学教研室组
· “家门口”的名医 郑大一附院
快速链接
联系我们

河南省介入治疗与临床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

电 话: 0371-66278087
医院总机:0371-66913114
邮 箱: lhb826@163.com
网 址: www.hnjieru.com
地 址: 河南省郑州市建设东路1号

详细信息
韩新巍:介入专家 思想成就高度
来源于:本站  发表时间:2013-11-25

  世界著名雕刻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纵观科学发展史,世界上很多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首先是靠科学家敏锐地观察、捕捉灵感,进而通过不断努力,获得创新和发明。那些充满智慧的眼睛时刻在捕捉着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正是这些小小的细节,往往会成为一个人思维迸发、豁然开朗的智慧火花。

2010年3月,韩新巍教授参加第35届美国介入大会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主任、郑州大学介入治疗研究所所长韩新巍教授就是这样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人。他潜心钻研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20余年,在布-卡综合征、气道病变、上消化道病变和阻塞性黄疸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中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和专利发明;在食管癌、肺癌外科手术并发症的介入治疗中,创新了多项技术,发明了多个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介入新器械,应用于临床解决了一系列医学难题。

韩新巍教授(右一)在手术室

  堵“瘘”专家,运用介入技术解决医学难题  

  据韩新巍大学时的同学介绍,大学时代的韩新巍就是一个头脑灵活,极其聪明的人,他学习勤奋刻苦。韩新巍在河南医学院读书时,老师常鼓励他们跳出教科书去接触课本以外的知识,从那个时候起,为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他在课外阅读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和医学专著,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1984年,他以优异成绩留校工作,对消化道造影和气道造影产生了浓厚兴趣,1987年赴广州中山医科大学攻读研究生,研究心导管和介入技术。1990年研究生毕业回到郑州大学一附院(原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他率先在河南开展了CT导向下穿刺活检和硬化治疗等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技术;1992年该院引进新型DSA设备后,开始了全面的血管造影和血管性介入治疗技术;1995年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1997年又开展了脑动脉瘤和脊髓血管畸形介入治疗。与传统手术相比,这三项介入技术的成功率可达90%以上,为很多患者解除了痛苦,挽救了不少濒临死亡的病人生命。在原河南医科大学一附院这个广阔的平台上,韩新巍的聪明才智得以初步发挥,像一棵小树得到了春雨的滋润,一天天茁壮成长起来。

  1998年他到徐州参加一个全国介入新技术研讨会,这次大会真正让韩新巍在思想上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和刺激。在会上,他虽然位列专家席,可是在聆听国内外同行专家发言时,深感河南差距之大。虽然自己从事介入多年、每年成功完成几百例介入手术,但却没有突出于他人之上的业务专长,医院的介入技术也缺乏特色,技术和设备一直排在全国知名医院的后面,这个问题引发了他的深入思考。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要带领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介入团队领先国内介入治疗领域。

  胆管肿瘤是亚洲地区的高发疾病,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胆管癌发生率越来越高,胆管癌合并阻塞性黄疸成为威胁老年人生命的常见病,但是该病的病理诊断难度高,没有病理学诊断难以进行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疗。1996年,河南医科大学一附院介入科开创性地通过介入治疗胆道狭窄,1998年研究出经皮穿刺胆道造影术下胆道钳夹活检技术,开创了胆道病理学诊断的新方法。这种新方法的研究成果在《中华消化杂志》等四种中华系列杂志上发表,该系列研究成果获得2003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根据病理学结果进行胆管癌的综合治疗如胆道内支架置入、超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或/和立体放射治疗,使胆管癌的长期生存率得到显著提高。在2003年度全国介入新技术学术大会上,胆道活检技术获得唯一的一项全国介入新技术进步一等奖。从此,河南省介入治疗开始登上国内舞台。

  “瘘”,是人体生理腔道因病变而向外溃破所形成的异常通道,生理腔道内的液体或病灶里的分泌物由此流出进入身体其他部位,造成致命性危害。数十年来,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和大气污染等原因,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持续增长。肺癌手术切除肺叶后出现的支气管残端瘘是一种致命性并发症,其发生率占手术病人的6%左右,一旦出现“瘘”,不仅需要巨额医疗费,而且病死率高达60%,对此棘手问题临床上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1986年,韩新巍一位同事的父亲因肺癌右肺手术切除形成支气管残端瘘,出现胸腔漏气、含有大量细菌的痰液漏入胸腔,导致顽固性脓胸,每日大量脓液经瘘口流至气道内,脓液造成刺激性呛咳和大量脓痰,病人非常痛苦。韩新巍看在眼里,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医生却无力解除病人痛苦的焦虑。这位病人经历了几个月的病痛折磨之后,最终还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衰竭死亡,这件事让年轻的韩新巍感到内疚,思想上深受触动。这种疾病高发生率、高死亡率的双重压力,让作为介入专家的韩新巍下决心解决这一医学难题。从那个时候起,他就把这件事时时记在心里,争取早日找到解决办法。2004年的一天,韩新巍无意中看到,污水管道破裂向外喷污水时,修理工就拿着楔形的木塞子从喷水处嵌入。他恍然大悟,从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得到了启示,依照支气管残端瘘向外溃破的特征,他经过反复试验研究终于发明了号称“子弹头”的韩氏气管内支架,即“支气管残端瘘—气管支气管分支部分覆膜封堵内支架”,开创了肺癌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瘘的介入治疗新技术。接着他又发明了“主支气管防滑脱部分覆膜内支架”用于治疗上叶支气管残端瘘,并将这两项发明申报了国家专利。专利发明并投入临床应用以来,为来自全国各省的上百位患者解除了痛苦,深受肿瘤外科专家的好评。

  河南是食管癌的高发区,每年中国大约有5万例食管癌病人接受食管切除手术,其中河南就占2万例左右。食管癌手术切除后出现食管—胃吻合口瘘也是致命性并发症,其发生率占手术病人的6%左右,一旦发生吻合口瘘,不仅需要高额治疗费用,而且病死率高达50%,国内外缺乏有效的治疗技术。病人一旦出现食管—胃吻合口瘘,不但不能进食和进水维持营养,甚至连唾液也不能咽下,而且胸膜腔严重感染的巨大消耗,使病人体质很快衰竭。韩新巍根据15-20毫米的食管直径和50-80毫米的胃腔直径,把食管内支架与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封堵伞结合一起,发明了又一个韩氏内支架——食管—胃吻合口瘘蘑菇状封堵内支架,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取得成功。

  为使食管癌彻底手术切除,外科界都倡导食管广泛切除和颈部吻合术。手术后仅残存颈部很短一段正常食管,一般只有2至5厘米。若手术后并发食管—胃吻合口瘘、或吻合口肿瘤复发管腔狭窄导致进食困难,其后果可想而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韩新巍带领同事和研究生在实验室经过50多次人体解剖研究发现,人体喉咽与食管入口或开口的连接区存在一个解剖学的特殊管道结构(长2~3cm),这一结构既不是喉咽,也不是食管,在功能上却类似于食管,如果进行高位食管内支架置入,可作为食管的一部分对待和应用。此前,这个部位及其功能还没有被医学界发现,很快,他们的研究结果得到国内介入学者认可。韩新巍及同事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解剖学界和影像学界将其命名为“咽食管前庭”,国内一些学者为褒奖他们的发现,称其为“韩—吴氏腔”。“韩—吴氏腔”的发现,为高位食管病变的介入治疗尤其内支架置入和定位找到了新方法。

  韩新巍的发明远不止这些,他后来又相继发明了 “一体化Y型自膨胀式气道内支架”、“主支气管防滑脱可回收覆膜内支架”和“下腔静脉可回收内支架”等。

  多项发明获国家专利,“韩氏支架”远销欧盟  

  以最简单安全、最经济有效、最科学先进的技术治病救人一直是韩新巍多年来在行医道路上孜孜追求的理想,也是他一直以来渴望达到的最高目标。随着介入科的不断发展,他的介入治疗不止在本专业内知名度很高,而且还帮助外科医生解决了很多难题,受到胸外科和肿瘤外科专家的青睐,大量的疑难病人求治于韩新巍。

  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郑大一附院介入病房收治了多例疑似“非典”病人,他们中大多数伴有发热、严重刺激性咳嗽和肺部炎症,跟“非典”病人的症状类似。但是由于患者没有去过疫区,缺乏疫区的流行病学证据。通过调查,韩新巍发现他们都有食管癌手术切除和手术后立体放射治疗史,病人不能平躺,只能24小时端坐着,否则就会出现刺激性呛咳等症状,胸部刺激性呛咳感觉如烈火烧灼般难以忍受。他通过进一步观察,从胸部CT图像上发现了病人胸腔的胃腔直接与气道相通,造成了胃酸、胃消化液和胃内食物直接溢入气道内,刺激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引起刺激性呛咳和难以控制的顽固性肺炎,此即胸腔胃—气道瘘。韩新巍带领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团队,通过X线、CT和内窥镜对此病进行了系列性诊断研究,将这一疾病命名为“卧位烧灼样刺激性呛咳综合征”,这主要是由韩新巍带领的青年医生吴刚完成的这一研究,国内许多学者称其为韩—吴氏综合征。

  在临床上,“胸腔胃—气道瘘”很容易被误诊为放射性肺炎,临床治疗没有效果。韩新巍带领介入科系统的研究了胸腔胃—气道瘘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诊断,提出了一系列诊断和鉴别诊断标准。大胆地提出了经气管或支气管途径,以气道内覆膜内支架置入封堵胸腔胃—气道瘘瘘口的设想,在开展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应用于临床,运用部分覆膜的管状气管内支架成功封堵胃—气管瘘、运用部分覆膜的一体化Y型内支架成功封堵胃—隆突瘘、使用主支气管分支部分覆膜内支架成功封堵胃—主支气管瘘等,并发明了气道可通氧内支架输送器套装,成功地解决了气道内支架输送与置入过程中阻塞气道、影响气道通气的医学难题,其研究论文于2006年发表于美国专业性的胸外科杂志和血管与介入放射学杂志上,系列的研究成果获得了2006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样与“非典”有关,2003年,有几位河南籍的打工妹从沿海归来,出现发烧、肺不张、胸廓塌陷变形、呼吸困难等症状,经诊断为气管或主支气管内膜结核、气管内膜破坏、气管环状软骨破坏导致气管狭窄和阻塞性肺不张。若不切除就可能形成阻塞性肺不张并继发顽固性肺炎,反复感染,感染经久不愈,还会出现胸廓塌陷的状况,最终导致终身残疾。按照传统的治疗方法,必须切除阻塞主支气管所属肺部结构。但如此一来,肺叶切除手术尤其对青年女性伤害最大,因为切除一侧肺叶会引起严重胸廓塌陷变形,终身致残,既对她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又会影响她们的体形美观。

  面对这些棘手的难题,韩新巍又开始了新的思索和创新,他又一次对这种病症提出新的治疗方法:按气管和支气管的形状发明“L”形分支部分覆膜内支架,植入患者病变部位把气管或/和支气管持续撑开解决肺不张的问题。根据实际病情,支架放入患者体内两周后取出,后来他又大胆做出决定,将支架植入时间延长至3个月。经过这种支架的治疗,为80%以上的病人解决了气管支气管瘢痕性狭窄肺不张的问题,使她们免除了肺叶切除手术,既减轻了她们的痛苦、避免了终身残疾,也为其节省了大笔手术费用。

  目前,韩新巍教授的十余项发明成果获国家专利。为了能够让更多的病人接受治疗,韩新巍将这些专利无偿转赠给国内两家医疗器械公司,没有收取任何费用,只要求他们在国内以普通医疗器械的低廉价格销售这类内支架。这些专利的临床应用成果,几年来在全国20余个省市得到推广,韩新巍与同事们会诊的脚步已遍布全国大江南北。其中他发明的支架已有几种获准出口欧盟,这些专利产品正带着“中国”标签迈出国门,远销欧洲。

  创新“布—卡综合征”多项介入治疗新技术  

  布-卡综合征也叫肝静脉闭塞病、肝静脉阻塞综合征、肝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等。这种病是中原地区(河南省与周边地区)的多发病,也是闻名世界的一种特色性地方病,长期以来一直由肝胆外科实施手术治疗。近年来,韩新巍一直致力于研究微创伤的介入技术治疗布-卡综合征,目前已创新和改进了多种新的治疗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他创新了大球囊单纯性扩张成形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病人手术风险,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下腔静脉内支架的使用,降低了治疗费用,病人住院时间仅一周左右,鉴于这些优点,业内人士评价:这是一项世界领先的介入新技术。

  此外,他发明的下腔静脉完全阻塞的钝性导丝破膜开通术,替代房间隔穿刺针和TIPS穿刺针,为每例病人节约费用7000余元。发明的下腔静脉钳夹活检术,以微创技术取得下腔静脉阻塞区的活体组织,完成病理学诊断,为布—卡综合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为布—卡综合征的病理学和病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针对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的疑难重症患者,发明可回收型下腔静脉内支架,这是又一个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器械。以可回收性内支架暂时性压迫血栓防止血栓脱落,开通阻塞的下腔静脉后,依靠快速血流冲刷溶解血栓,血栓消失后取出可回收内支架,避免了永久内支架在下腔静脉内的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目前,韩新巍已完成了初步临床试验,其初步研究论文2007年2月发表在美国胸外科年报上,随访研究成果近期也将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发表。可回收滤器式血管内支架也获得国家专利,正在扩大临床研究,准备向全国推广。文献检索显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血管内可回收型内支架,初步解决了血管内永久型内支架植入后的一系列并发症问题。

  就这样,韩新巍成功地利用介入手段治疗了多种疑难病症,解决了一系列的医学难题。在利用自己聪明才智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的韩新巍,既具有知识分子的气质与品格,也有超乎常人的胆识与魄力。他除了发明一项项高水平的医疗器械之外,还创造了新的行医理念和手术方式,“以最简单、最科学、最低廉的医学技术治疗疾病”是韩新巍毕生追求的医学信念,他用这些新的行医理念和手术方式为大批病人减轻痛苦,推动着介入治疗水平不断向前发展。

  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介入学科带头人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介入放射科始于1982年,是中国最早开展介入工作的四家医院之一。作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的带头人与郑州大学介入治疗研究所负责人,除致力于教学与科研之外,韩新巍还一直注重介入学科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在郑州大学一附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该科从广州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而今,该院介入科已拥有医护人员90多名,他们牢记临床工作不忘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促进临床快速发展的理念,将科学研究工作日常化,全面开展临床科学研究。近五年,该科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30余篇,其中在国外杂志发表并被SCI收录十余篇。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其中5项得到市场开发和临床应用;承担各类科研攻关课题5项。目前,该科设有三个病区共160张床位,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介入学科,2009年该科收治病人3000多人次,手术量4000多人次。为了进一步支持介入科的发展,2009年8月该院大手笔成功引进了全国首台多功能“妙手”机器人数字血管造影机,不仅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而且还代表了河南介入医疗发展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弥补了因传统的血管造影系统的局限,保持了与世界最前沿DSA技术的同步发展,为广大血管、肿瘤疾病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理想有多远,道路就有多长。韩新巍是一个有理想的人,用最简单安全、最经济有效、最科学先进的技术为患者服务是他一直追求的目标;他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人,用自己的思想为理想服务,在临床上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成绩卓然。他在保持原有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基础上,目前正向着大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更广泛的领域不断拓展。

  郑大一附院承办的“第六届国际布加综合征学术大会”、创办的“首届中国布加综合征与静脉系疾病介入治疗学术大会”将于今年9月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届时将有40余位国际介入专家、120余位国内介入专家和1000余位医学界同仁参加会议,进行学术研讨。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预备会已提名增补韩新巍教授为第六届“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汪钟镐院士主审、韩新巍主编的中英文对照研究专著《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与研究进展》一书也将在这次国际盛会上出版发行。

  郑大一附院介入科在临床医疗和科研上,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大力协作。与南京东南大学中大医院合作进行的食管内支架系列研究,获得201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合作进行颅脑覆膜内支架与气道覆膜内支架系列研究,分别获得上海市医疗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与南京微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胃-肠吻合口Y型一体化内支架”是又一个新型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介入产品,也进入了临床应用的观察阶段。

  韩新巍现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诊疗专业委员会全国副主任委员等十余个学术职务,兼任《介入放射学杂志》等十余个杂志的编委。其应用成果获得2006年度中国十大医学新闻奖提名,这是河南省医学界和中国放射学界第一次获此殊荣。也正如此,河南的介入医学在全国有了一席之地和较高的知名度,河南的介入医学开始走向了国际学术舞台。韩新巍卓然的成就,不仅是他本人的光荣,也是郑州大学和河南医学界的光荣。


本文由河南省介入治疗与临床研究中心|郑州大学介入治疗研究所|河南省介入治疗中心( www.hnjieru.com )整理提供
网站首页 | 中心介绍 | 特色医疗 | 新闻中心 | 专家团队 | 治疗指南 | 在线咨询 |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2-2016 www.hnjieru.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省介入治疗与临床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介入治疗研究所 电话:0371-66278087 医院总机:0371-66913114  地址:河医院区:郑州市 建设东路1号;郑东院区:龙湖中环路1号5号楼8层
★ 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豫ICP备2023019305号
本站关键词:河南省介入治疗中心河南省介入治疗与临床研究中心郑州大学介入治疗研究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治疗科